“安南莫贼的探子失踪了?”

    朱厚熜听着这个消息,嘴角不屑地撇了撇嘴:“故作姿态,由得他们去!”

    听听称呼就知道,自始至终,大明都不愿意称对方为使节,而是探子,死活自不必说。

    再加上广西前线又传来消息,安南境内以武文渊、阮仁莲、黎景瑂等人为首,皆拥兵数万,分据一方,与莫氏相攻,如此也解释了莫老贼姿态越来越低的原因。

    内忧外患,这位弑君篡位的乱臣贼子,由于过早地面对大明的压力,有些撑不住了。

    事实上,当两广兵力粮草筹措得并不算顺利之际,明军也不敢贸然开战。

    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。

    朱厚熜确实想要借助军事上的胜利,获得巨大的威望,推行新政,强盛国力,加固皇权,由此形成良性循环。

    但如果征安南失败,贸然兴兵的责任,势必也是对威望的一次巨大打击。

    所以是否开战,朱厚熜起初完全不表态,随后借着赐字明威默默推动,最终合各方意见,陈兵边境。

    每一步都走得留有余地。

    可以说是慎之又慎,也可以说是患得患失,生怕败了要承担最大的责任。

    所幸之前赦免了李福达一案的罪臣,回归六部后,有不少才干之士,如兵部郎中毛伯温就提出了威逼为首,进军为次的策略。

    大明虎视眈眈地陈兵于边境,让安南境内攻伐,再于合适的时刻下场,一举击溃莫氏伪朝。

    如此有一个好处,此番讨伐本就不是为了助黎氏复国,而是要恢复永乐朝的疆域,将交趾重新拿回来。

    这样的目标下,莫登庸固然是大明的敌人,但那些举着黎氏旗号的地方豪强,同样是收服交趾的阻碍。

    如果能让他们数败俱伤,对于大明来说,正是最好的局面。

    朱厚熜采取了这个策略。

    对待莫光启一行,自然彻底不在意了。